☑ Further Stories

☑祖事续辑

再探同盟会活动中的楊子贞

冯励冬在《缅华百年史话》中,称楊子贞为热心家,说他在缅甸同盟会极为活跃,但他的名字似乎没有出现同盟会会员名册里。民国政府成立后,楊子贞赴任闽省实业司长时,却一度以缅甸同盟会会长被接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局动荡,保皇派与革命党对立,辛亥革命后更是复辟与军阀混战不断。海外侨领成为各方政治势力争取的对象。然而,早期福建籍华侨因长期在异乡扎根,对中国大陆政治多持观望。冯励冬在《缅华百年史话》中指出,华侨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是效忠于当朝中央权威,而非政治选择。

1903年,缅甸华侨筹建中华义学,1904年开课,学生六十余人。同年,清政府启动癸卯学制,祖父楊子贞在家乡创办“霞陽中西两等小学堂”。1905年,中华义学增设西文课程,学生增至一百二十人。中华义学的创立得到众多仰光华商支持,并非完全由同盟会革命思潮推动。1907年,楊子贞接掌中华义学并接受满清视学官员萨君的陆建议改名中华学校;同时徐赞周等人另外创办益商学校。1908年,同盟会章程传入缅甸,徐赞周率先入会,数月后,“缅甸同盟会支部”在仰光成立,设机关于益商学校。

此后数年,革命党与保皇派斗争激烈。庄银安创办的《光华日报》先后更名为《光华报》和《进化报》,最终因经费短缺以及英国殖民政府的压力下停刊。祖父与张永福等人以学务总会名义接管报社器材,创办《缅甸公报》,除了继续提供商业信息如航运时间表,也支持革命派发表反帝文章。《缅甸公报》后改组为《觉民日报》,成为民国时期国民党缅甸支部的机关报。

民国成立后徐赞周编写《缅甸华侨革命史》,记载了部分会员名单,其中并无楊子贞。不过,1912年职员名单中出现“楊汝贞”,与“楊子贞”仅仅一字之差。

1911年,缅甸同盟会支部改称分会,徐赞周任正会长。武昌起义成功后,武昌起义成功,却开始孙中山和其他势力的政治斗争。徐赞周先成立一筹饷局,支援孙中山军费。但随后不久,陈新政从槟城也致电庄银安,直接点名楊子贞和曾广庇,发起筹款支持孙中山军政府。曾广庇和楊子贞发起的国民捐十个月内筹得缅币28万盾。曾广庇因带头捐款,获孙中山题赠匾额。冯励冬指出,曾楊的国民捐筹饷局与徐赞周早前的筹饷局不同。国务总理兼财务总长熊希龄1913年发布公文,就曾楊的国民捐获颁奖状名单中并没有知名的同盟会激进分子,想必他们之前已经响应了徐赞周的筹饷呼吁。

这段历史清晰地显示,祖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缅华社会活动里表现得极为活跃。虽说并没有确凿资料表明祖父是同盟会会员,但在当时革命派受到牵制或寻求突破的关头,祖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民国建立之后,楊子贞突然被冠以同盟会总理或会长的名号,那是他前往担任“闽省实业司长”一职期间的事儿。后来,随着各地海外同盟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个名号也就自然而然地不再被提及。

 1920 年出版的《缅甸印象》介绍了 20 世纪初期 20 位知名华侨,其中有曾广庇、高万邦、林振宗、楊清欣、楊荣联和楊子三等人,祖父也在其列。这些人大多是富商,他们都积极响应了曾广庇与楊子贞发起的国民捐活动。不过,在《缅甸华侨革命史》一书中,却极少有关于他们参与抗争活动的记录。冯励冬曾多次对祖父的义勇之举表达赞赏,可即便如此,从他的描述来看,祖父充其量只能算是“革命同情人士”。冯励冬还指出,当时缅华社会的整体氛围较为保守,大部分人都不想卷入中国国内政治的党派纷争之中。当缅华社会保守与进步这两种立场有抵触时,祖父往往会挺身而出,尽力缓和双方的矛盾,以维持更大缅华社会的稳定。

仰索
2025.03.16

Leave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email, so we can follow up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