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英殖民地政府开始在新加坡设立的立法议院引进华人领袖作为非官方议员。 随后在成功解散私会党帮之后,于1890年1月又设立华人参事局,委任华人领袖闽籍5名、潮籍4名、粤籍2名、琼籍1名,帮忙协调与华人有密切关系的礼仪、庆典、教育、社会福利和其他有关立法的社会问题。第一届的委任代表包括陈若锦、佘连城等人。
同年三月槟城华人参事局设立,委任闽、粤、客、潮四籍贯共十七人,其中许武安为潮人代表。
华人参事局究竟替当时的华社处理了什么具体的事件呢?在新加坡,宋旺相的《华人百年史》记录了好几项,包括:
- 1895年,抗议政府要求的军事捐款数目太大;
- 1903年,要求改善染病的华工苦力在隔绝病房的居住环境;
- 1908年,监督丹戎巴葛广东坟场的挖墓工作。
在槟城,许武安在1890年向政府提出,要求豁免华工苦力在收到家乡寄来的信后补贴邮费。
而在仰光,华人的数目一向都大大少于印度人,1885年,缅甸更是属于英治印度的一个省份,殖民地政府并不重视华人问题。一直到革命风潮涌进,清朝政府匆促于1909年设立领事馆【*】,仰光华人参事局才在同年设立。仰光华人主要是闽、粤二籍,因此参事代表也只限于这两个籍贯的侨领。
从南洋商报1926年2月的一篇报道【**】看起来,大概由于保皇党和革命派的斗争,仰光华人参事局一开始就忙于调解殖民地政府驱逐“不良份子”引起的诉讼。
祖父楊昭固于1924年被委任华人参事局代表。同他一同加入的还有植德堂的另一名董事楊荣联,和当时已是立法议员的李遐养和曾祖概,以及后来当上立法议员的康明章。
【*】 早在1877年,清政府已经在新加坡设立了领事馆。
【**】 是1926年的报纸,记者却大篇幅引述十多年前的事情,文末才刊载当前的现任参事局代表名单。不过文中也透露了这个机构的另一个称呼–“仰光华人警察顾问团”,相信其一重要任务便是缓冲警民矛盾。1931年仰光发生反华暴动时,警察局便让曾祖概骑上马背同警察一起巡视华人区,安抚华侨。
参考文献
- Yi Li, “Governing the Chinese in Multi-ethnic Colonial Burma between the 1890s and 1920s”, South East Asia Research, 24, 1. Pp.135-154
- 南洋商报, 1926年2月25日, 第 12 页
- Straits Times Weekly Issue, 6 August 1890, Page 4
- Song Ong Siang, One Hundred Years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P283, P346, and P420.
2016.08.02
仰索